森林衛(wèi)士布谷鳥簡筆畫

2022-04-07 14:55:14 來源/作者: / 己有:23人學(xué)習(xí)過

  每當(dāng)春臨武夷山,到處便可聽到“布谷,布谷”的陣陣鳥啼聲,像是在催人不誤農(nóng)時,及早春播,這就是神秘的杜鵑鳥鳴聲。關(guān)于杜鵑,有許多神奇的傳說,古往今來,有許多文人墨客為其賦詩。在春夏之際,四聲杜鵑會徹夜不停地啼鳴,它那凄涼哀怨的悲啼,常激起人們的多種情思,加上杜鵑的口腔上皮和舌頭都是紅色的,古人誤以為它“啼”得滿嘴流血,因而引出許多關(guān)于“杜鵑啼血”、“啼血深怨”的傳說和詩篇。

森林衛(wèi)士布谷鳥簡筆畫
森林衛(wèi)士布谷鳥簡筆畫
森林衛(wèi)士布谷鳥簡筆畫

  【布谷鳥傳說】

  傳說杜鵑啼血的杜鵑鳥應(yīng)當(dāng)就是特指的俗稱布谷鳥的四聲杜鵑。因為細加端詳,杜鵑口腔上皮 和舌部都為紅色,古人誤以為它啼得滿嘴流血。杜鵑高歌之時,正是杜鵑花盛開之際,所以又有杜鵑花的顏色是杜鵑鳥啼血染成之說:“杜鵑花與鳥,怨艷兩何賒。疑是口中血,滴成枝上花。”(《全唐詩》 卷759成彥雄《杜鵑花》句)“杜鵑花發(fā)杜鵑啼,似血如朱一抹齊。 應(yīng)是留春留不住,夜深風(fēng)露也寒凄。”(秋瑾)

  據(jù)李時珍說:“杜鵑出蜀中,今南方亦有之,裝如雀鷂,而色慘黑,赤口有小冠。春暮即啼,夜啼達旦,鳴必向北,至夏尤甚,晝夜不止,其聲哀切。田家候之,以興農(nóng)事。惟食蟲蠹,不能為巢,居他巢生子,冬月則藏蟄。”

  民間廣泛流傳著“望帝春心托杜鵑”的故事,說的是在古代蜀國有個名叫杜宇的人,作了皇帝以后稱為“望帝”,死后化為杜鵑。杜鵑鳥之名,大概來源于此。

  宋代的蔡襄詩云:“布谷聲中雨滿犁,催耕不獨野人知。荷鋤莫道春耘早,正是披蓑化犢時。”陸游也有詩曰:“時令過清明,朝朝布谷鳴,但令春促駕,那為國催耕,紅紫花枝盡,青黃麥穗成。從今可無謂,傾耳舜弦聲。”詩中催耕的布谷鳥。即杜鵑鳥。南宋詞人朱希真的“杜鵑叫得春歸去,吻邊啼血茍猶存。”更是充分地反映杜鵑為催人“布谷”而啼得口干舌苦,唇裂血出,認真負責(zé)的精神。

  在歐洲,布谷鳥的叫聲意味著春天的到來,因為布谷鳥每年都在非洲度過冬季,到了3月份歐洲氣候轉(zhuǎn)暖時再返回來。交配后,雌性布谷鳥就準備產(chǎn)蛋了,但它卻不會自己筑巢。

  它會來到像知更鳥、刺嘴鶯等那些比它小的鳥類的巢中,移走原來的那窩蛋中的一個,用自己的蛋來取而代之。相對于它的體形來說,它的蛋是偏小的,而且蛋上的斑紋同它混入的其他鳥的蛋也非常相似,所以不易被分辨出來。如果不是這樣,它的蛋肯定會被扔出去。

  布谷鳥的鳥蛋比其他鳥蛋早孵化。幼鳥出來后,會立刻把其他的蛋扔出巢外。它之所以這樣做, 是因為它不久就會長得很大,需要吃光養(yǎng)母所能找到的全部食物。布谷鳥在春天飛回歐洲,停歇在木樁上、樹枝上或電線上,呼響配偶。布谷鳥得名于它的叫聲:一種很易辨別的“布谷”聲。一只布谷鳥的幼鳥正在由它的養(yǎng)母----一只比它小得多的刺嘴鶯喂食。它需要的食物相當(dāng)于3---4只其養(yǎng)母親生的幼鳥本來需要進食的總量。趁其他鳥沒看見時,布谷鳥在它們的巢中產(chǎn)蛋。它必須非常迅速地做完這件事。它的蛋有著特別厚的外殼,這樣在落入巢中時就不會碎掉了。

標(biāo)簽(TAG) 動物簡筆畫 小鳥簡筆畫